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22(一)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病学分会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2, 09 (02): 51-86.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2.02.001
    摘要 (6808) HTML (1501) PDF (12427 KB) (4732)
  • 2.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22(二)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病学分会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2, 09 (03): 112-146.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2.03.001
    摘要 (2698) HTML (288) PDF (7315 KB) (1057)
  • 3.
    成人胃食管反流病外科诊疗共识(2022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 汪忠镐,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仇明, 嵇振岭, 吴继敏, 姚琪远, 伍冀湘, 杨福全, 陈建德, 艾克拜尔·艾力, 张伟, 李俊生, 胡志伟, 花荣, 黄迪宇, 季锋, 王知非, 熊茂明, 路夷平, 王秋生, 吴立胜, 周太成, 杨春, 黄允宁, 刘殿刚, 石玉龙, 谭敏, 张辉, 赵宏志, 赵文星, 樊勇, 王黔, 王举, 孙做成, 康建省, 王志, 阿力木江·麦斯依提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2, 09 (04): 174-1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2.04.001
    摘要 (543) HTML (60) PDF (1328 KB) (181)
  • 4.
    成人胃食管反流病外科诊疗共识(2020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1, 08 (01): 1-8.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1.01.001
    摘要 (499) HTML (36) PDF (11253 KB) (124)
  • 5.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多学会共识指南(2022)》解读
    黄先觉, 花荣, 姚琪远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3, 10 (04): 166-169.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3.04.001
    摘要 (381) HTML (24) PDF (359 KB) (78)

    2022年12月,美国胃肠道与内镜外科医师协会等多学会发布了《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多学会共识指南(2022)》,该共识指南围绕4个关键问题,探讨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标准化检查、诊断与治疗流程,对临床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对该共识指南进行解读,以期助力临床医师对共识指南的理解与掌握。

  • 6.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应用进展
    周相男, 刘殿刚, 刘春涛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2, 09 (02): 103-108.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2.02.005
    摘要 (373) HTML (11) PDF (853 KB) (7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症状复杂,易复发,逐渐受到临床重视。中医药治疗GERD具有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等优势,临床疗效良好。本文从GERD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医药作用机制三方面进行归纳,以为临床诊治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 7.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0, 07 (01): 1-28. DOI: 10.3877/ cma.j.issn.2095-8765.2020.01.001
    摘要 (372) HTML (14) PDF (12686 KB) (61)
  • 8.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进展
    庄茜钧, 江典轩, 肖英莲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75-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2
    摘要 (215) HTML (12) PDF (1008 KB) (5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中国,GERD的患病率高达8.7%。由于GERD临床表现多样化,其诊断对于临床医师是一大挑战。中国指南提出洛杉矶B级及以上食管炎或食管酸暴露百分比超过4%可确诊GERD。另外,尽管抑酸药物是GERD的一线治疗方式,但仍有高达50%的患者服药后症状无法有效缓解。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通常选择接受内镜下抗反流手术,但是一部分患者术后仍需服用抗反流药物甚至接受二次手术以控制GERD症状。本文总结了目前中国GERD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定参考。

  • 9.
    无效食管运动在胃食管反流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赵希, 时阳, 王丹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1, 08 (01): 37-41.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1.01.007
    摘要 (175) HTML (5) PDF (528 KB) (4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而食管动力状态的异常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无效食管运动(IEM)是GERD中最常见的食管动力障碍类型,但其在G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就近年来IEM的病理生理学、临床特点、动力学特征及与酸暴露的关系、以及在GERD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GERD提供新的思路。

  • 10.
    伏诺拉生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Meta分析
    娄伦生, 黄玉荣, 何磊, 陈冬梅, 莫国毅, 杨杰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2, 09 (02): 95-102.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2.02.004
    摘要 (183) HTML (6) PDF (3599 KB) (42)
    目的

    评价伏诺拉生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发表的有关伏诺拉生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词包括“Vonoprazan”,“TAK-438”,“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D”,“erosive esophagitis”,“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reflux esophagitis”,“沃诺拉赞”,“伏诺拉生”,“富马酸沃诺拉赞”,“糜烂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等。由2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应用RevMan5.4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在数据库中搜索到107篇文献,通过追查其参考文献,又得到一项研究添加到分析中。共108篇文献,筛选后最终有10篇文献纳入分析。在主要分析中,伏诺拉生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RR=1.07,95%CI:1.01~1.13),无明显差异(P>0.05)。在基线分析中,严重食管炎(LA分级C/D级)患者的亚组分析疗效比质子泵抑制剂(PPIs)显著(RR=1.14,95%CI:1.06~1.22;P<0.05)。不同剂量的伏诺拉生作为对照组,分析结果显示(RR=1.36,95%CI:1.03~1.79),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伏诺拉生治疗GERD疗效优于PPIs,尤其在严重食管炎(LA分级C/D级)中更具优势。其安全性类似于PPIs。10、20、40 mg不同剂量的伏诺拉生对GERD疗效无差异。

  • 11.
    探索提高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中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阳性检出率方法的运用研究
    文敏, 刘洪琴, 王文娟, 尹兴亮, 罗丽娅, 黄婧洁, 徐青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2, 09 (03): 147-15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2.03.002
    摘要 (104) HTML (3) PDF (8558 KB) (39)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中采用腹部施压技术在提高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阳性检出率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行HREM的病例2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入组病例均为胃镜检查有食管裂孔疝或贲门松弛,或拟诊胃食管反流病但胃镜检查阴性,在排除禁忌症及停用促动力药物1周,最后行胃镜下或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的病例);观察组在HREM常规操作中对未发现疝征像的病例再进一步行腹部施压法,模拟腹压增高对食管和胃结合部部位形态的观察;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操作技术。最后依据胃镜及腹腔镜术中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在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阳性检出率方面的差异性及检出效能。

    结果

    200例病例中,观察组进一步采用腹部施压法对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阳性检出例数(率)为81例( 81% ),对照组进行常规操作对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阳性检出例数(率)为56例(56% ),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HREM中进一步采用腹部施压技术模拟腹压增高可显著提高滑动性食管裂孔疝检出率。

  • 12.
    胃食管反流病外科诊疗共识(2019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9, 06 (01): 3-9.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19.01.003
    摘要 (123) HTML (11) PDF (1127 KB) (37)
  • 13.
    腹腔镜前180°胃底折叠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9例临床分析
    吴瑜, 王玉, 荀敬, 郎琳, 王宏磊, 姚希, 高琪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85-9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4
    摘要 (69) HTML (3) PDF (750 KB) (36)
    目的

    探讨腹腔镜前180°胃底折叠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南开临床学院接受腹腔镜180°前胃底折叠术的8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术后6、12个月随访。比较术前、术后反流症状评分(GERD-Q)、生活质量评分(GERD-QOL)、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

    结果

    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5.3±6.5)min,术中平均出血(10.7±5.30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3±1.67) d;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的GERD-Q和GERD-QOL评分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1年内随访GERD-Q量表提示疗效满意率达88%。

    结论

    腹腔镜前180°胃底折叠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14.
    近端食管异位胃黏膜与胃食管反流关系的探讨
    郝腾飞, 石威文, 李亮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2, 09 (02): 87-89.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2.02.002
    摘要 (267) HTML (1) PDF (584 KB) (35)
    目的

    探讨近端食管异位胃粘膜黏膜与胃食管反流关系。

    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收治的成人胃镜检查资料,根据有无近端食管异位胃黏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随机选取纳入病例,运用t检验或χ2对年龄、性别、是否具有胃食管反流病或胃食管反流的解剖学基础3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纳入患者215例,观察组年龄(43.4±10.7)岁,对照组年龄(42.8±11.7)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2组之间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观察组49.8%(107/215)存在胃食管反流病或胃食管反流解剖学基础,而对照组39.5%(85/215)存在胃食管反流病或胃食管反流解剖学基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

    结论

    近端食管异位胃黏膜可能为胃食管反流物的作用下化生的结果,近端食管异位胃黏膜提示存近端食管反流的可能。

  • 15.
    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李金贤, 程新春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2, 09 (01): 6-11.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2.01.002
    摘要 (91) HTML (3) PDF (1140 KB) (33)
    目的

    分析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可能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到2021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417例。为研究GERD患者中AF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 回归逐步法筛选有意义自变量,后通过多因素logistic 回归进行进一步分析。

    结果

    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9岁,其中男性占54.8%,14.2%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32.5%合并高血压,12.1%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入组的患者中共有合并 AF患者54例。通过logistic 回归进行单因素变量筛选。控制已知的AF的混杂因素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结果提示年龄(OR=1.06,95%CI:1.04~1.09)、血清谷草转氨酶(OR=1.004,95%CI:1.001~1.005)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OR=1.001,95%CI:1.000~1.003)是 GERD患者发生AF的危险因素。

    结论

    本研究提示高龄、谷草转氨酶 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可能是GERD 患者发生 AF 的危险因素。

  • 16.
    成人机器人辅助食管裂孔疝修补抗反流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学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外微创研究所, 新疆胃食管反流病与减重代谢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3, 10 (03): 117-12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3.03.001
    摘要 (177) HTML (9) PDF (614 KB) (33)

    食管裂孔疝(HH)是胃食管连接部和胃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进入纵隔,多数HH患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机器人HH修补术是HH微创外科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机器人HH修补术取得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没有明确共识用于临床工作中,为了规范HH的机器人手术治疗,由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牵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检索、讨论,并召开了多次专家研讨会,制订了本专家共识,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机器人HH手术的开展提供指导与参考。

  • 17.
    袖状胃切除术患者胃食管反流病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代谢病专家工作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疾病诊疗外科专家工作组, 日本肥胖治疗学会, 韩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学会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57-74.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1
    摘要 (164) HTML (7) PDF (1129 KB) (29)

    病态肥胖及其伴随疾病已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严重公众卫生问题之一,而减重代谢手术到目前为止仍是长期控制体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在所有的减重术式中,袖状胃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但它并不是完美的术式。术后可能加重原有的或出现新发的胃食管反流病一直是这种术式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而且目前关于袖状胃切除术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方面还缺乏高级别临床实验的证据。因此,由国内四家减重手术中心发起,来自中日韩三国的41位在减重代谢手术及胃食管反流诊治上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以Delphi法来达成袖状胃切除术患者胃食管反流病诊治的共识。本共识中共59个征询问题,其中44个达成共识。期待本共识不仅能作为临床诊治的参考依据,也能为未来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更多可能的方向。

  • 18.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嵇振岭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1, 08 (02): 52-54.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1.02.001
    摘要 (142) HTML (7) PDF (3965 KB) (28)
  • 19.
    机器人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何焯成, 韦新颖, 刘帅, 梁晖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78-1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3.012
  • 20.
    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玉素江·图荪托合提, 艾克拜尔·艾力, 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明, 凯依赛尔·麦麦提, 王志, 李义亮,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2, 09 (03): 165-169.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2.03.006
    摘要 (110) HTML (1) PDF (757 KB) (26)

    肥胖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GERD的患病率不断地在增加,并且与肥胖患病率的上升密切相关。减重手术是治疗病态肥胖的有效方式,由于其对合并GERD患者的疗效存在争议,肥胖合并GERD的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成为一难题。因此,研究者们设计了腹腔镜胃底折叠联合胃大弯侧折叠术、腹腔镜下袖状胃联合Collis-Nissen胃成形术、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术以及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保留膈食管前韧带的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等多种新型手术方式。该文主要总结传统减重代谢术式以及新型术式在治疗肥胖合并GERD的疗效方面的研究进展。

阅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