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进展
    庄茜钧, 江典轩, 肖英莲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75-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2
    摘要 (216) HTML (12) PDF (1008 KB) (5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中国,GERD的患病率高达8.7%。由于GERD临床表现多样化,其诊断对于临床医师是一大挑战。中国指南提出洛杉矶B级及以上食管炎或食管酸暴露百分比超过4%可确诊GERD。另外,尽管抑酸药物是GERD的一线治疗方式,但仍有高达50%的患者服药后症状无法有效缓解。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通常选择接受内镜下抗反流手术,但是一部分患者术后仍需服用抗反流药物甚至接受二次手术以控制GERD症状。本文总结了目前中国GERD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定参考。

  • 2.
    袖状胃切除术患者胃食管反流病诊治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代谢病专家工作组,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疾病诊疗外科专家工作组, 日本肥胖治疗学会, 韩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学会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57-74.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1
    摘要 (164) HTML (7) PDF (1129 KB) (29)

    病态肥胖及其伴随疾病已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严重公众卫生问题之一,而减重代谢手术到目前为止仍是长期控制体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在所有的减重术式中,袖状胃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但它并不是完美的术式。术后可能加重原有的或出现新发的胃食管反流病一直是这种术式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而且目前关于袖状胃切除术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方面还缺乏高级别临床实验的证据。因此,由国内四家减重手术中心发起,来自中日韩三国的41位在减重代谢手术及胃食管反流诊治上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以Delphi法来达成袖状胃切除术患者胃食管反流病诊治的共识。本共识中共59个征询问题,其中44个达成共识。期待本共识不仅能作为临床诊治的参考依据,也能为未来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更多可能的方向。

  • 3.
    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比较
    郎琳, 吴瑜, 王玉, 姚希, 荀敬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81-84.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3
    摘要 (97) HTML (5) PDF (722 KB) (19)
    目的

    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市南开医院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38例)和传统腹腔镜手术(42例)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临床终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与传统腹腔镜组比,机器人组手术时间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是安全有效的,其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对比传统腹腔镜手术无明显差异。

  • 4.
    抗反流黏膜消融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张靖, 柏君, 陈玉盟, 张鹏, 侯芳芳, 王军芳, 孙静, 赵士博, 杨喆, 张玥, 张瑞芳, 朱宏斌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21-125.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3.002
    摘要 (91) HTML (3) PDF (3017 KB) (21)

    目的

    探讨抗反流黏膜消融术(ARMA)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临床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3 月至2023 年12 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通过24 h 动态食管pH 监测确定为GERD 的患者,并进行ARMA 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和术后6 个月后患者的24 h 动态食管pH 监测、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量表评分以及简明健康问卷(SF-36)观察分析ARMA 在不同胃食管反流瓣阀(GEFV)分级中的疗效。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6 例。ARMA术后6 个月30 例患者的GERD-Q 评分阳性患者转为阴性或评分下降,有效率为83.3%(30/36)。GERD-Q 评分阳性患者25 例治愈,无需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愈率为69.4%(25/36)。在GEFV 的Ⅰ~Ⅲ级的患者中,术后6 个月24 h 动态食管pH 监测显示患者术后主要是气体反流为主,其GERD-Q 评分与SF-36 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P<0.05)。同时患者的反酸、烧心、胸痛及PPI 类药物的服用量和频次均明显改善。同时GEFV 的Ⅳ级患者术后24 h 动态食管pH 监测次按时患者术后主要反流是以酸性混合性反流为主,其GERD-Q 评分和SF-36 评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

    结论

    ARMA 对GEFV 分级为Ⅰ~Ⅲ级的GERD 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对GEFV 分级为Ⅳ级的患者疗效欠佳。

  • 5.
    降低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复发率的研究进展
    王俊, 秦雯, 崔颖, 张娟, 邵翔宇, 李俊生, 胡阳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59-162.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3.008
    摘要 (71) HTML (1) PDF (2789 KB) (18)

    食管裂孔疝(HH)是指胃食管交界部位通过扩张的食管裂孔突出。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伴胃底折叠术和补片修补术。HH 的复发常由于膈肌脚张力过大或破裂、膈肌薄弱、食管长度较短、肥胖等因素引起。传统的腹腔镜手术采用不同的胃底折叠术式或机器人辅助手术在降低食管裂孔疝术后复发率方面效果并不显著。然而,一些新的手术技术如后腹直肌鞘瓣食管裂孔增强术和旋转镰状韧带瓣膈肌脚成形术在降低食管裂孔疝术后复发率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另外,HH 修补术中使用补片能有效降低术后早期复发率。补片材料与形状的进步也推动了HH 术后复发率的降低。

  • 6.
    腹腔镜前180°胃底折叠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9例临床分析
    吴瑜, 王玉, 荀敬, 郎琳, 王宏磊, 姚希, 高琪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85-9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4
    摘要 (69) HTML (3) PDF (750 KB) (36)
    目的

    探讨腹腔镜前180°胃底折叠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南开临床学院接受腹腔镜180°前胃底折叠术的89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术后6、12个月随访。比较术前、术后反流症状评分(GERD-Q)、生活质量评分(GERD-QOL)、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情况。

    结果

    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5.3±6.5)min,术中平均出血(10.7±5.30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3±1.67) d;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的GERD-Q和GERD-QOL评分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1年内随访GERD-Q量表提示疗效满意率达88%。

    结论

    腹腔镜前180°胃底折叠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7.
    食管裂孔疝全周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及典型案例
    彭程, 郎琳, 吴瑜, 袁红霞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104-106.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8
    摘要 (61) HTML (6) PDF (880 KB) (15)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和胃底折叠术。临床发现,在术前和术后应用中医治疗,疗效较为满意。在围手术期经过辨证,应用旋覆代赭汤及其加减方,可改善术前术后患者临床表现。通过中医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可以全方位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结构与功能,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 8.
    不同体位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高分辨率测压的影响
    张静, 白亦冰, 来要良, 刘永, 和媛媛, 苏敏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15-12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3.001
    摘要 (56) HTML (1) PDF (2773 KB) (14)

    目的

    分析侧卧位与仰卧位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结果的异同。

    方法

    选择2019年11 月至2022 年12 月因烧心、反酸、胸痛、反食等症状,在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137 例。所有患者先采用侧卧位检测HREM,之后采用平卧位检测HREM,之后分析两种体位HREM 结果的异同。

    结果

    受检患者侧卧位时食管上括约肌(UES)残余压平均值显著低于平卧位测量值(P<0.05),但UES 静息压和压力峰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卧位时食管体部波峰平均值与食管体部蠕动起始速度明显低于平卧位(P<0.001),两种体位检测的食管体部其他参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卧位测量的食管长度及食管下括约肌(LES)近端(距鼻腔)距离明显长于平卧位(P<0.05),LES 静息压明显低于平卧位(P<0.05),但侧卧位时LES 综合松弛压(IRP)与平卧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卧位时远端收缩积分(DCI)和食团内压力(IBP)平均最大值明显低于平卧位(P<0.05),但收缩前沿速度(CFV)两种体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芝加哥分类(Chicago Classification v3.0,CCv3.0)相关分析参数,侧卧位除小型蠕动中断百分比明显高于平卧位(P<0.05)之外,其他各项分析参数均与平卧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食管动力异常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尽管侧卧位时食管测压的参数与平卧位存在些许不同,但是LES 吞咽后达到的松弛程度一致,蠕动波的完整性一致,对于食管测压最后的结论无显著影响,芝加哥分类也不受影响。

  • 9.
    胃食管反流伴食管运动障碍的诊疗进展
    刘虎, 任振, 韦笑韩, 潘晨, 吴立胜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53-158.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3.007
    摘要 (54) HTML (2) PDF (2785 KB) (16)

    胃食管反流伴食管运动障碍是一种发病率低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高分辨食管测压法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伴食管运动障碍(ED)的首选方法,其他诊断方法包括内镜、食管钡餐造影等。在临床实践中,胃食管反流伴食管运动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中,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疾病;而在继发性疾病中,系统性硬化症较为常见。治疗胃食管反流伴食管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内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服用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等;手术治疗针对原发性和继发性胃食管反流伴食管运动障碍采取不同的方法。原发性通常包括球囊扩张术、腹腔镜下贲门肌切开术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等。而对于继发性,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Roux-en-Y 胃旁路术、电刺激疗法和腹腔镜磁环括约肌增强术等。本综述旨在探讨胃食管反流伴食管运动障碍的诊疗进展,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 10.
    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影响的研究
    华丽, 仲卫冬, 胡根, 张丽英, 邵国益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26-129.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3.003
    摘要 (53) HTML (2) PDF (2746 KB) (1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3 年11 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因GERD 接受手术治疗的36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ERD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GERD-HRQL)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接受手术前后心理状况。

    结果

    手术治疗前和术后1 个月GERD-HRQL 评分为(18.69±7.88)、(4.72±3.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前和术后1 月SAS 评分分别为(33.25±3.35)、(30.56±2.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前和术后1 月SDS 评分分别为(29.89±2.54)、(27.97±1.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 例患者手术后半年GERD-HRQL 评分为(4.06±2.45)分,SAS 评分和SDS 评分分别为(30.40±2.16)、(28.49±1.29)分。

    结论

    手术治疗后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好转。

  • 11.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食管裂孔疝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李赞林, 曹强, 李义亮,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100-103.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7
    摘要 (50) HTML (2) PDF (916 KB) (9)

    食管裂孔疝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良性疾病,发生率为4.5%~15.0%,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主要方法。因食管裂孔周围特殊的解剖结构,该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对术者解剖知识基本功要求高。三维可视化技术具有高价值的空间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CT/MRI影像资料的不足,可更直观、立体、全方位地将膈肌、食管裂孔缺损、疝内容物从视觉上分离出来,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决策依据。我中心通过术前行胸腹部CT薄层平扫获取影像学信息,进行三维重建及数据分析,最终呈现数字模型3D效果,对外科医师进行解剖理论知识培训。本文旨在综述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食管裂孔疝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 12.
    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胆胰系统疾病的因果关系: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高训锋, 许晓露, 张金辉, 蔡理全, 张恒, 邰沁文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43-1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3.006
    摘要 (49) HTML (0) PDF (3063 KB) (11)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胆胰系统疾病的因果关系。

    方法

    暴露因素及结局事件均选择欧洲人群,暴露数据胃食管反流病从GWAS 数据库获取,11 种肝胆胰系统疾病数据从芬兰数据库获取。工具变量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筛选标准为P <5×10-8r2 <0.001,遗传距离为10 000 kb,F >10。孟德尔随机化的统计学方法选用逆方差加权法、加权中位数法、孟德尔随机化-Egger、加权众数法以及简单模型法,其中,逆方差加权法的结果被作为主要依据,其他方法作为补充依据和验证,并进行了灵敏性分析。

    结果

    胃食管反流病会增加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胰腺恶性肿瘤、非酒精性脂肪肝、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发病率,其OR 值及95%CI 分别为1.431 (1.237 ~1.656)、1.235 (1.028~1.484)、1.262 (1.169~1.363)、1.481 (1.194~1.838)、1.517(1.114~2.065)、1.519 (1.205~1.914)、1.524 (1.182~1.965),且灵敏性分析显示数据之间不存在水平多效性。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脏良性肿瘤、肝硬化、肝细胞癌、胆管恶性肿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会增加部分肝胆胰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实现更全面的健康管理。

  • 13.
    罗乐胃蜜膏抑制酸刺激诱导食管上皮细胞炎症发生的机制研究
    买买提·依斯热依力, 尹强, 尹海龙, 李治建, 董雨微, 王永康,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37-1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3.005
    摘要 (49) HTML (0) PDF (2893 KB) (12)

    目的

    探讨罗乐胃蜜膏对酸刺激诱导人食管上皮细胞(HEEC)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作用。

    方法

    HEEC 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实验进一步分为5 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n=6)、酸刺激组(n=6)、罗乐维蜜膏预处理组(LL 组,n=6)、平溃加瓦日西麦尔瓦衣特蜜膏预处理组(PK 组,n=6)以及艾司奥美拉唑预处理组(AS 组,n=6)。酸刺激采用pH 值酸性培养基(pH=4)每日刺激3 次,每次15 min,培养48 h。LL 组、PK 组和AS 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 mmol/L 的LL、PK 和AS 孵育4 h 之后,进行酸刺激48 h。每组分别提取总核糖核酸(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实验检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4(Nox-4)、抗氧化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以及炎症因子指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 表达水平。

    结果

    经pH=4 酸刺激培养48 h HEEC 细胞显著增加Nox-4 的mRNA 表达水平(P<0.0001);LL组、PK 组以及AS 组均显著抑制Nox-4 mRNA 高表达(P<0.0001);LL 组抑制Nox-4 mRNA 高表达效果优于PK 组(P<0.01)。pH=4 酸刺激培养显著降低HEEC 细胞抗氧化酶(Mn SOD、GSH-Px、CAT)mRNA 的表达水平(P<0.0001)。LL 组、PK 组和AS 组均明显增加上述抗氧化酶的mRNA表达水平(P<0.0001);与PK 组比较,LL 组明显上升抗氧化酶的mRNA 表达水平(P<0.05)。酸刺激培养显著增加HEEC 细胞炎症因子(MCP-1、IL-6、TNF-α)的mRNA 表达水平(P<0.0001)。LL 组、PK 组和AS 组均明显降低上述炎症因子的mRNA 表达水平(P<0.0001);与PK 组比较,LL组明显降低炎症因子的mRNA 表达水平(P<0.01)。

    结论

    罗乐胃蜜膏能显著抑制酸刺激诱导HEEC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高表达,其深入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14.
    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蒋琦, 刘卫东, 艾合买江·库尔班江, 惠文佳, 张梦霞, 李紫琼, 高峰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95-99.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6
    摘要 (48) HTML (2) PDF (777 KB) (10)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合并反流性食管炎(RE)临床症状、疾病严重程度及血清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按Hp抗体分型测定分为Ⅰ型Hp感染组、Ⅱ型Hp感染组和阴性组,分析各组间的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指标。

    结果

    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20.35%。Ⅰ型Hp感染组的典型和非典型临床症状均高于Ⅱ型Hp感染组(P均<0.05);Ⅰ型Hp感染组病理严重程度高于Ⅱ型Hp感染组和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型Hp感染组与Ⅱ型Hp感染组和阴性组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蛋白酶原比值比和胃泌素17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RE患者Hp感染率较低,不同类型Hp现症感染对RE疾病的发展存在差异。

  • 15.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减重代谢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
    刘辉, 海燕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69-173.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3.010
    摘要 (47) HTML (1) PDF (2753 KB) (7)

    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减重代谢手术术中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

    方法

    将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实施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或腹腔镜胃旁路术的89 例减重术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44 例)和集束化护理组(45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体位健康教育,集束化护理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 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围手术期舒适度、医师满意度。

    结果

    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高于集束化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集束化护理组围手术期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集束化护理组医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结论

    集束化护理干预能降低该类手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体感舒适程度,提升医师满意度,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减重代谢手术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 16.
    构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临床预测模型
    文明, 张丽, 谢芳, 艾克拜尔·艾力,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30-136.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3.004
    摘要 (40) HTML (2) PDF (2904 KB) (11)

    目的

    探究影响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因素,并建立预测GERD患者发生心房颤动风险的临床模型。

    方法

    收集2015 年3 月至2017 年12 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68 例明确诊断为GERD 患者的资料,根据病情将患者分为GERD 合并心房颤动组和GERD 组,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明确GERD 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运用nomogram方法建立预测GERD 患者患心房颤动的临床预测模型,并根据预测模型建立评分量表,之后以参与患者的75%为建模组其余25%患者为验证组对所见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 曲线下面积(AUC),并应用决策曲线分析法(DCA)进一步对所建量表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在268 例GERD 患者中,有35 例合并心房颤动,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指标对GERD 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分析得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患有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等可明显影响GERD 发生心房颤动(P<0.05),而性别、民族、糖尿病、吸烟及高血压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再进行趋势性检验时发现,随着年龄及BMI 逐渐升高,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是逐渐增加的(P<0.05)。随后建立了临床预测模型,运用内部验证联合外部验证,建模组患者的AUC 是0.6858,而外部验证组的AUC 是0.6473,2 组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模型的C 指数为0.7041。

    结论

    年龄、BMI、患有冠心病或心力衰竭、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等可明显影响GERD 发生心房颤动,同时我们初步构建了切实有效的临床模型去预测GERD 患者发生心房颤动。

  • 17.
    机器人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何焯成, 韦新颖, 刘帅, 梁晖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78-18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3.012
  • 18.
    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相关性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李治仝, 胡珂琳, 刘冰熔, 韩新巍, 李晶晶, 张浩然, 张旭航, 季锋, 汪忠镐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91-94.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5
    摘要 (36) HTML (1) PDF (723 KB) (8)
    目的

    观察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His角成形术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相关性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以顽固性呃逆为首发表现经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His角成形术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资料并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呃逆完全停止7例,呃逆频率或强度降低3例。2例腹胀明显时,呃逆易复发。治愈率70%,总有效率100%。术后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均未发现食管裂孔疝。

    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是顽固性呃逆的重要诱因,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His角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相关性顽固性呃逆安全有效。

  • 19.
    重新认识Toupet部分胃底折叠的临床价值
    潘佳豪, 高木超, 牛峻坚, 顾丽杰, 朱君尧, 张伟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2): 107-109.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24.02.009
    摘要 (33) HTML (2) PDF (576 KB) (7)

    根据胃食管反流病"双括约肌"抗反流屏障原理,重建抗反流屏障包括修补加强食管裂孔和构建胃底折叠圈两个步骤。Nissen观察到食管内翻缝合的方法有利于降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而提出了经典的360°Nissen胃底折叠术。为了降低完全折叠后出现的吞咽困难,部分折叠的术式应运而生。针对部分折叠是否存在抗反流屏障过弱,以及是否应根据患者食管动力结果选择折叠方式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而且Toupet在早期荟萃分析中所占比例也偏低。但随着近期高质量文献的发表,我们应当重新认识以Toupet为代表的部分折叠术式的临床价值。

  • 20.
    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的诊疗研究进展
    尤旭颖, 吴苏果, 张泽, 王坤宁, 袁红霞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24, 11 (03): 163-168.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24.03.009
    摘要 (29) HTML (2) PDF (2779 KB) (12)

    本文阐述了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在诊断方面,电子内窥镜技术,包括窄带光谱成像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和内镜下碘反应,以及病理标本检查和X 线钡餐检查,为准确诊断食管早癌及鳞癌提供了重要手段。在治疗方面,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式,同时,结合放化疗和质子疗法等综合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这些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对于食管早癌及鳞癌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排行

更多